近年来,我国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加,心理健康问题频发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3万多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后发现,有14.8%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。此外,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呈现低龄化趋势。那么,青少年自伤行为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呢?
家庭因素
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。如果青少年在家庭中遭受父母忽视、父母离异、虐待、亲子分离或目睹家暴等不良事件,容易产生心理问题,进而导致自伤行为。
社会因素
人际关系紧张是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一大促因。此外,网络媒体上过度渲染自伤情节的书籍、媒体和网络环境,也可能使部分青少年受其暗示,效仿或加重自伤行为。
个体因素
个体因素包括B类人格障碍(如边缘型人格障碍)、内心体验的无望感、较高水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、冲动性人格特质以及较高的孤独感。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青少年自伤的风险。
学校因素
学习压力和校园欺凌是导致青少年自伤行为的主要原因。青少年在学习中遭受重压,可能会出现自卑自责等情绪;在社交中遭受歧视、欺负等负面行为,也会打击其自尊心,从而引发自伤行为。